從醫學上來講,人類的意識由大腦皮層的活動主導,通過眾多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信號傳遞,進而產生了一系列的意識活動。但是,在一定程度上,還有許多問題不能用,簡單的神經元信號傳遞來解釋。由於目前的科技水準十分有限,人們對於意識的理解還處於比較簡單的時期。
這是由於大腦中的神經元數量眾多,以及資源文化所限,使得人類對於大腦皮層的研究不便,導致了近年來,關於意識研究的進展十分緩慢。直至現代物理學中的量子力學被發掘出來,才讓人們對於許多未解之謎,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認知。那麼,量子力學與意識之間又存在著什麼千絲萬縷的關係呢?
這就要說起量子力學的兩個基本現象,量子疊加態,以及量子糾纏現象。這兩個現象與意識活動極為相似。量子疊加態是指,量子在被主觀觀測之前,可以一直處於既向左運動,又向反方向運動的疊加狀態。而在宏觀世界中,是很難實現這一點的,因而有了經典思想實驗“薛定諤的貓”,即貓不可能既活著,又死著。
而在人類思想意識中,這種現象就不難解釋了。當人沒有主觀思考的時候,這件事情可以處於是或者不是的兩個狀態,也是一種疊加態。只有當人類真正進行思考的時候,這件事情才會得到肯定答案。
並且,在量子糾纏現象中,量子能夠超越空間限制,進行超遠距離的傳輸。相比人類意識來說,當一個神經元發出信號的時候,人的反應可以以極快的速度,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,這樣驚人的速度,與量子糾纏現象十分相似。
因而,有科學家對此猜測,量子力學或許可以用來解釋人類意識的誕生之謎。不過,這目前還僅僅是一個猜測,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。
我們的意識可以被看作一個量子過程,這是在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個新的科學假設,也是推動社會重新思考未來的世界。這個假設直到今天,它被認為是模棱兩可的。但是,每過一年,就有越來越多的支持者。
在1900年,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,引入量子的概念。
1905年,阿爾伯特·愛因斯坦發表了三篇文章,其中一篇他假設光線被能量的量子發射和吸收,從而支持普朗克。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裏,量子模型越來越受到先進科學家的支持,從邊際轉變為基礎之一。
在1925年,試圖描述量子過程,十年後薛定諤表明,任何量子系統處於不確定性(“疊加”)的狀態,並把它的穩定狀態中的一種可以使系統直接觀察。原來,世界上沒有客觀的圖景,因為宇宙的基本狀態取決於觀察者的主觀性。
並不是所有的物理學家都同意承認量子力學創造者的結論是正確的,因為在這種情況下,人們不得不顛覆自己的信念。
1989年,牛津大學教授羅傑·彭羅斯(Roger Penrose)出版了“國王的新思維”一書,向公眾介紹了他對“量子意識”的看法。科學家考慮了關於意識本質的三個觀點。
第一(唯物主義)。第二種(唯心主義的)意識是物質存在的一種特殊形式,暫時超出了我們的理解範圍,並且被唯物主義的方法所研究。第三種(量子)意識是宇宙開始以來發生的一系列物理事件的結果,因此它可以被認為是我們世界的基本屬性之一。
彭羅斯是一位權威的物理學家,但是他對生物學知之甚少。因此,他無法明確地說出人腦中的哪些機制對“量子”思想負責。
他得到了美國神經科學家斯圖爾特·哈默洛夫(Stuart Hameroff)的幫助,1975年以來他一直在研究意識的本質。在1987年,他出版了“絕對的電腦”,他在其中指出,神秘的纖維結構在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骨架微管。它們由蛋白質微管蛋白組成。
然而,生物學家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只能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解釋。例如,在1986年物理學家馬修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,即大腦中的磷酸鹽分子可以作為一種穩定量子的“倉庫”。
有沒有死亡?
量子意識理論的支持者在他們的推理中更進一步。據介紹,我們的意識是一個以犧牲處理後的資訊為代價的自我學習程式,整個資訊是一個靈魂。最主要的是這個資訊並沒有消失,仍然是在量子層面上發生過程的一部分。可能死後我們會失去我們的個性,但是我們會變得更多。
回列表
提示